智慧手持式裝置在互動介面中不同感官設計要素與感性意象的初探
(黃國樑、陳國祥,2013)
摘要
智慧手持式裝置(Smart handheld devices, SHD)已成為後 PC 時代的主流產品,為了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,本文旨在找出 SHD 互動介面設計中,不同感官通道(視覺、聽覺、振動覺)設計要素與感性意象間關聯性,藉以增強使用者與產品之間互動感性的體驗價值與使用經驗(user experience)。研究中首先透過感性工學的手法,萃取不同感官通道中主要的設計要素與感性語彙(Kansei words);接著,透過實驗法,由受試者接受實驗樣本刺激後,以語意差異量表進行主觀感性評價,將兩者間之相互關係加以定量化;最後,以數量化Ⅰ類技術,建立各感官通道的設計要素與感性意象之關聯性。研究結果包括:萃取 SHD 使用者互動介面中,視覺、聽覺、振動覺之感性代表性語彙與設計要素;建立視覺、聽覺、振動覺各設計素與感性意象之關係。根據本研究不同感官通道、設計要素以及感性語彙相關結果,產品設計師在發展互動介面階段,能迅速掌握設計重點,縮短與使用者對產品感覺認知的差距,並在互動介面設計意象上有更細緻、精準的掌握與融入,以提升產品帶給使用者的體驗價值。
關鍵詞:互動介面設計、感性研究、智慧型手持式裝置、視覺、聽覺、振動覺
人機互動(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, HCI)的設計中,近年來設計關注焦點也逐漸從使用者行為與認知至情感體驗(Huang, Chen, & Ho, in press; Park, Lee, & Kim,
2011; Zaharias & Mehlenbacher, 2012)。
研究結果共同描繪出,使用者在互動介面中,在心理層面上處理過程的輪廓,也說明不同感知通道在不同情境下特質與差異。
考量使用者經驗,並透過不同感官要素,增強使用者與產品之間互動感性的體驗價值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。
未來除了產品的表象外,整體愉悅的消費經驗,更是新一代行銷模式(姚念周,2007)。
「感性」(Kansei)一詞則偏向哲學領域,指的是一種心理作用的過程,代表著「感知、感覺、印象」以及某種情緒的呈現。
McKellar(1965)研究中發現:有97%的人會經由視覺上的刺激而感受到刺激的意象,93%的人可藉由聽覺刺激感受其意象,76%的人則由觸覺而受到刺激所產生的心理意象。
就視覺刺激而言,動態的物件或影像比靜止不動的要素有更大的刺激效果,也較容易引起注意(伊彬&林演慶,2006)。
操作控制直接受到操作意象影響,而操作產品的動作意象,受到使用者的經驗、價值觀、態度、文化背景等綜合而成,所有的行為有賴於「意象」(Boulding,1965)。